我從小就是個挑食的小孩,沒有什麼原因,有時只是因為「那東西看起來好像不好吃」,就拒絕跟它好,連機會都不肯給人家。

 

記得大約是國小二、三年級吧(民國六十幾年),一個平常日的晚上,爸爸下班,開著二手的紅色老爺車載全家到圓環吃夜市。那是個冬天的晚上,那年頭也沒什麼餐廳,到外面吃小吃,算是很不錯的家庭聚餐。

 

 

爸爸挑了一攤蚵仔煎坐了下來,一人點了一份,我露出「不敢吃」的表情,跟送上來的蚵仔煎對看。

 

 

這時突然傳出月琴聲,然後一個年輕女子說著台語:「好心的,可以分一點嗎?」(記憶模糊,內容大概是這樣)

 

 

我抬頭一看,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女生,手裡拿著月琴,肩上還背著老媽媽,沒錯,就像背小孩一樣,用大大的花布巾包起來背著。老媽媽好像失明了,臉色看起來蒼白憔悴,沒骨頭軟趴趴的依偎在她身上。

 

 

爸爸跟媽媽說,「給她50元塊!」如果我沒記錯,當時一個波蘿麵包大概2元(反正最多不會超過5元)。媽媽從包包裡掏出錢,女子道謝後,往別處離去。

 

 

當下我有點愣住了!原來這就是乞丐!因為這女子的面容,跟小阿姨很像。也許,這才是這麼多年,我還對她存有印象的原因:如果,今天是我們的親人碰到這種困境,我會怎麼做?

 

 

她有上學唸書嗎?她住哪裡?路邊嗎?晚上有沒有棉被蓋?很冷怎麼辦?50塊夠她跟媽媽吃飽嗎?以後怎麼辦?

 

 

我望著蚵仔煎,原本盤算著只要吃蛋沾甜辣醬就好,才不要碰「很醜蚵仔」的我,突然很感恩(我不知該怎麼形容,反正就是感動莫名),勇敢的伸出筷子,夾了一塊蚵仔試試,喔,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恐怖啦!最後,我自動把那盤蚵仔煎吃完。

 

 

在冷冷的冬夜裡,小車車載著一家人回家。坐在車裡,爸爸邊開車邊跟媽媽談著白天辦公室裡的事,當時爸媽不過是小公務員,靠著微薄薪水要養大3個小孩。當時的社會環境很像電影《幸福的三丁目》的背景,社會中不乏像電影中那個好心老醫生(三浦友和飾演),親人都死光的可憐人,但是,整個社會的支撐力好像比現在強,民風純樸、善心人士多,大家雖然都很窮,但是貧富差距不大,大家比較容易「滿足」,對未來抱著希望,正所謂:知足常樂。

 

 

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從我7歲(唸大班或小學一年級)時,我的心願就是:有錢的話要開一家孤兒院,後來覺得老人家也很可憐,也要開一家老人院,讓大家過好日子。也許我從小就是容易「想太多」的小孩吧!

 

 

後來即便我再去逛圓環夜市時,我還是會尋覓,但我知道再也看不到那對母女的身影。如今的圓環早就變了,台北也變了,整個社會風氣也大大不同。

 

 

當然,從此我只要吃蚵仔煎,就會有分特殊情感。

 

 

有時候,我寧願相信,當年是菩薩顯靈,要我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要我記得,有能力時,要幫助別人、愛別人。

 

 

PS:這篇打從我開BLOG以來,就想寫了,也放在心底好幾年了,今天終於寫出來了,還邊寫邊流眼淚,還用了不少面紙,我還是在牽掛那對母女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