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採訪曾朝旭老師,談到我們共同認識的一個人,我提出疑問,在職場上,她咄咄逼人,絲毫不留情面,狂妄到不可一世;但另一方面,她迷信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凡事都要請示通靈人,幾乎整個公司的人都被她帶去通靈了。我很不解,她怎能一方面理性,另一方面又毫無理性,幾乎沒有判斷能力?

曾朝旭老師笑笑說,這就是「鐘擺理論」,當人生命中某一部份「太超過」時,就會像鐘擺一樣,會自動的再擺盪到另一邊,來回多次以求平衡。一般人只是小擺盪,擺動幅度越大的人,越顯示出他內心中的不平靜。所謂的「補償心理」,也就是相同的道理。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採訪多年,始終不解為何「某些人私下的行為與公眾形象落差很大」,解答在此!

 


C有個學生是重度身障者,因為好學向上,多次上報(好像也得過什麼青年獎?)總之就是「青年楷模」,在我們那個年代,他被媒體吹捧成為當代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儼然是另一個鄭豐喜。

 


C私下跟我說,後來一聽到這學生竟然讓女友懷孕,最後還墮胎時,C氣得罵他。這學生哭著說:「老師,我知道這樣做很不對,很不應該,可是,我只是想證明,別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


「對,我很花,交過一個又一個的女朋友,玩了之後就拋棄她們,我只是想證明,我很行!我只想證明,正常男人能做的事,我也能!」

 


一向嚴謹的C聽了,最後也心軟的原諒他。多年的師生情誼,C知道學生說的是真心話。這麼多年,這學生努力往上爬,不畏旁人輕蔑的眼光,努力與病魔抵抗,他一直很辛苦的活著,他只是想證明「我也做得到!我比你們更棒!」,他不止努力尋求世俗的認同,也用了最幼稚的「性愛」來證明。



難怪,大明星要吸毒酗酒,因為太紅讓他高處不勝寒,他很明白在偶像包裝下,觀眾愛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己,他深怕哪一天突然不紅了,所有的掌聲離他而去,因此要找尋心中的安慰品。

 


難怪,一些遭遇情傷的人,大難之後,原本是情場的「乖寶寶」卻「大逆轉」,開始熱衷「你睡我睡大家睡」,還自以為瀟灑,連身邊的朋友都看不下去。我們心疼卻都知道,他們這樣作只是想告訴大家:「誰說我沒人要!」

 


難怪,我認識的一個富翁,身價上數十億還依然要賺更多,因為他從小喪父,是在標準的「孤兒寡母」下環境長大的,他依然活在「怕讓別人看不起我」的陰影下。

 


難怪,我認識一些身障的朋友,他們有時會開玩笑地說:「啊,我現在只有嘴巴能動,所以你沒發現我們身障朋友個個口才厲害。」聽起來確有幾分真實。



所以,我一向不會把媒體的「名人專訪」看得太認真,那多半是「造神運動」。尤其是財經雜誌最不能信,前幾年還把股王、企業家捧得跟神一樣,沒幾年全部被淘空、吸金,證明是騙局一場。你自己數數看:這種報導是不是一拖拉庫?


當一個社會過份強調「成功」的重要時,「造假」的機率就越高。人也會越來越雙面,過著不真實的生活。



照目前的情況看來,媒體會越來越功利。我們無法改變社會功利的風氣,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被騙、不要上當。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那種越光鮮亮麗的人,其實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過沒幾年突然聽到他是憂鬱症患者,你再回想一下,才知道為了面子,他以經ㄍ一ㄥ很久,難怪會出問題。



認識的人越多,我越相信一件事,人的智商確有高低不同,但「情緒反應的強度」大致上差不到哪去,例如:事業低潮、失戀、離婚….,這時我們的價值觀、所選擇的「減壓方式」,能決定這些事對我們傷害的是大是小。

 


如果你的價值觀、所選擇的「減壓方式」都正確,那猶如車上裝了安全氣囊,能保住你的小命,日後「逆轉勝」的機會還是很大。你自然不會像鐘擺一樣,大幅度的來回擺動,你就不會做出駭人聽聞的奇異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e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