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97年出版的書,雖然不是新書,但內容卻更適用於現代。作者運用認知療法,教我們怎樣想才會樂觀。

 

作者是個心理學教授,做了一堆關於樂觀、悲觀實驗,對「習得的無助」理論鑽研頗深。書中很精彩地舉出樂觀的運動員、業務員、美國總統候選人,終能勝出的實例。

 

如何學習樂觀?提出ABCDE法則,以書中舉例說明(我修改成簡短版):

A、不愉快的事件:我晚上去進修,想拿碩士學位,當我拿到我的成績時,發現考得很爛。

 

B、念頭(你的解釋):我真笨!我應該承認自己拼不過年輕人,就算我念得好,誰會放著20多歲的年輕人不用,而要僱40歲的女人?我怎會想要重回學校唸書?

 

C、後果(你的行為、感覺):我決定不再念,安於目前工作。

 

D、反駁:我太小題大作!我考得不是全班最好,但也不是最爛。現在我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得到好成績,下次我就會考好。從這學校畢業的都找到很好的工作,我現在要想的事好好學、快快畢業。

 

E、結果:我對自己和成績都很滿意,我不會讓年齡成為我的絆腳石。

 

作者說:

你的念頭只是你的想法,它可能是事實,也可能不是。退後一步,將你與你的悲觀解釋保持一個距離。

 

唉呀!在賽斯書中也有類似的話。意思是說,我們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想法。(像遙控器一樣,決定權在我們)

 

作者也堅信樂觀對健康絕對有關,並能使免疫系統強壯有力。

 

我想到認識的一些人,人過中年的她們遇到問題總往負面想,且不願向外接受援助,連找朋友談談都覺得沒面子,越來越封閉自己。你要是真勸她,她會跟你說:「都是我從小的環境使然,打罵教育讓我無法愛自己。」

 

 

我在想,這算不算台灣版的「習得的無助」?如果她願意探出頭來跟大家交流一下,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跟她一樣,有過面臨類似情況的經驗。

 

我自己讀了這本書後,變得常提醒自己,下評斷時用「暫時性」而非「永久性」,會比較容易度過難關。

 

如果你對新時代那套「每一天,我會過得越來越好」覺得不切實際。

那麼,這本傳授「務實的樂觀」提供你另一個選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
    全站熱搜

    cafe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