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一上市就買,如今,終於寫好心得啊~(拖太久~)
以下是我的筆記,跟心得
因為是我個人認為的重點,所以跟別人不一樣
引論,
P37
作者點出,問題在於:財富分配不均
傳統經濟學領域著重在:數學、純理論性推想
作者認為,應該朝「社會科學」研究發展
第一章,
P74
台灣、中國:自己投資在人力資本、教育訓練,而非外來投資讓經濟起飛
是長期經濟成長的主因
P75
貧窮國家想要趕上富裕國家,
必須得到
—與富者相同的科技知識、
—技術能力
—教育訓練
更重要的是,貧窮國有能力動員資金、制度,投入教育、法制架構
第2章
P96
歷史上沒有一個處於全國科技領先地位的國家,能長期將人均產出成長率維持在1.5%以上
第6章
P208
正確的資本純投報率:
投入資本1年所能帶來收益
在這年頭約是3-4%
第8章
P276
由收租者社會走向經理人社會
P278
以法國為例,所得前10%
—後半部—經理人
—其他:經理人、工程師、高官、律師、醫生、自營企業家
前1%
—資本所得(主)—利息、股息(主)
—不動產租金
—勞務所得(副)
P296
美國因財富不均擴大,導致金融體系不穩定
因中下階:購買力停滯、使清寒家庭更可能舉債
第9章
P304
模型理論
1.薪水=個人邊際生產力(產出)
2.勞工的生產力跟技能、社會上該技能的供需有關
批:過度簡化
應為:技能的供給(教育系統決定)、需求決定了薪水差距
P369
高累進稅制、高遺產稅
可修正長期財富分配結構
第11章
P374
對財產高階層前10%、1%的群體而言,累積財富最常見的方式
不是工作、讀書
而是結婚、繼承
(啊?所以....強調「女性自覺」那些又錯了,要走回頭路?)
P428
《蘇富比》等雜誌的富豪排行榜問題
名單上人數太少,不足以當評估總體經濟指標
P432
財產一旦跨越一定門檻,管理資產組合的「規模經濟」效果會放大,
這些所得—→再投資
所以承擔風險的能力越強
P440
美國大學校務基金報酬率
規模越大,報酬率越高
多角化操作策略
—美國、國外股市、私人債券(很少政府債券)
替代性投資策略:(操作上需要專業判斷)高收益債、不動產等
P445
投資買房
每年3-4%實質報酬率
P451中國買下全世界?
X
第13章
貧富差距來到歷史高點
P473
教育促進社會流動?
X,因為學費貴
P476
退休金制度:隨收隨付制:從在職勞工薪資中扣除的提撥,給退休人士
以往可行:因人口成長率高、生產力成長率高
「公共退休金是沒有遺產者的遺產」
現在需要改革(作者有詳細論述問題,我認為此部份非常貼近台灣現況)
建議:
1調高退休年齡
2.建立個人帳戶制
P480
稅課收入只佔國民所得10-15%,政府完成警察、司法體制後就無餘力再多作什麼
會導致公共服務惡性循環:法官、警察、老師、護士低薪
(心得:台灣人總嫌政府做得不夠,殊不知,要像歐美先進國家那樣,要繳的稅可重多了!)
第14-16章
作者提出解決方案,以經濟學的角度,很專業,但我沒有商科的背景,完全看不懂,當然更無法做出評論。
第14章—討論各國稅的歷史、問題
P483
每次重大政治亂的核心都是財政革命
(我想起太陽花學運跟服貿的關係)
第15章
提議「全球資本稅」
(心得:前幾年法國調高富人稅,記得好多有錢人都移民,包括「大鼻子」影帝)
第16章
論述公共債務、央行的任務
結論:
P558
呼應一開頭作者所說的,應該把經濟學當成社會科學的分支學問
他更偏愛使用「政治經濟學」這名詞
=====
讀後感:
作者以過去的歷史推論,從歐洲的角度看世界
而世界的金融中心在美國,尤其是華爾街那群豺狼虎豹之前捅出的婁子
他只以「超級經理人」帶過
我覺得太客氣了
亞洲只略提日本,對中國甚少,更不要說其他國家了
作者的重心在於「稅制改革」,
但我認為,過去的政府,要對抗有錢人(個人)比較容易,
現代的政府,要對抗的是財團、跨國企業,
難度比以前高很多,更不要說這些大財團背後,有會計師、律師團隊為後盾
財團可以遊說立法者等等
作者也許已經察覺,
所以他在結論才說,他認為用「政治經濟學」,更為貼切
還有,本書也提醒了我,要去找書中提到的小說《高老頭》、《理性與感性》、《凱薩。畢羅陀盛衰記》來看。
我發現作者有認真讀過珍奧斯汀的作品,所以他才會推論出,結婚的對象跟財富密不可分。
唉!原來不論古早或今日,這點沒有多大改變啊!!!
相關閱讀
《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第一季1-5集—喜歡《傲慢與偏見》的你,一定不能錯過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