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 Dying(2024)
衝著本片拿到2024 柏林影展最佳劇本銀熊獎等多項大獎,我抱著期待的心情看了。
片長3小時,有點冗長。
敘述魯尼斯這一家人,
父親失智,
母親麗西除了照顧老公,自己還失禁,
得了癌症,自知不久於人世。
兒子女兒都遠在大城市發展。
兒子湯姆是指揮家,忙著排練新曲準備發表會,
女兒艾倫是牙醫護士,到處找人上床,每晚到酒吧喝到醉死。
說穿了,就是很現代的家庭難題。
原來不只是台灣,連社會福利健全的德國,都免不了。
我很認真看,想知道這樣常見的題材,
最佳劇本銀熊獎是怎麼處理的?
首先,劇情不搞悲情,
不像我們公視、大愛台專走悲情路線,
用第三人視野,從旁觀察這一家子。
我特別注意到,湯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
明明跟前女友分手,但前女友生產第一時間通知他,
他還跟進產房陪同生產。
湯姆比親生父親還像孩子的爸!
他想跟前女友復合、更爭取當孩子的爸!
湯姆指揮樂團排練新曲《死去》,
作曲家是他的麻吉貝納,
不管湯姆怎樣詮釋,作曲家都不滿意,一直嚷嚷著要取消演出。
我猜測,
湯姆可能是高敏感人,
要安撫前女友、鼓勵麻吉,
他承擔太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果然,透過湯姆跟母親的對談,
他自幼得不到媽媽的疼愛,他也想逃離媽媽。
湯姆還要面對一個大難題:
長期處於憂鬱狀態的好友貝納,計畫要自殺,
湯姆該成全?還是該報警救人?
片中有正反兩面不同論述。
湯姆說:「不是誰都有快樂的能力,
不是誰都能受益於治療、藥物或各種社會手段。」
妹妹艾倫,根本就是個花痴女,見一個愛一個,
每天醒來睡在哪裡,自己都不知道。
新歡是同診所的牙醫,但牙醫不想離婚。
一路看下來,
我有點理解艾倫,她就是從小得不到愛,
所以積極想尋求愛情,填滿內心的空虛。
片中還藉著作曲家,點出:
「所謂毫釐之差的意思是,
藝術家為了讓大家懂你的作品,
必須做到深入淺出又守住底線,
否則你原樣輸出、沒人懂你,
最後就是獨自進瘋人院,
中間只有毫釐之差。」
人世間,又何嘗不是如此?處處皆是「兩難」啊!
世界上每個人都不一樣啊!
有人像湯姆,忙著照顧身邊的人,體貼別人,希望大家都能如願以償。
也有人像艾倫,只顧著追求愛,哪管什麼道德、責任。
有人就像媽媽麗西,自稱在兒子小時候,她就失去難過的感覺,
兒子女兒都不喜歡她,
生性冷漠,你看她對常常來幫忙的熱心鄰居,連聲謝都沒有。
有人像貝納,以痛苦為樂,不痛苦就作不了曲,
對自己永遠不滿意,所以覺得活不下去。
我猜想,也許,就像湯姆指揮的那首《死去》,
一開始,湯姆用「《陰屍路》血肉噴濺」的方式用力詮釋,
但經過不斷嘗試之後,
湯姆決定放慢速度,用非常緩慢的方式,
深情、輕柔的訴說著,
聽起來莊嚴又感傷,
反而更能打動人心。
也許,活著,本來就無須太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