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衛・凱斯樂常拿來問創傷性哀痛者的問題是:「你過世的親友『現在』在哪裡?」


★(書摘)揮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失去至親所愛,找尋意義



這問題剛開始會顯得荒謬,

他們會聽不懂我們在問什麼,
但是在回答的過程中,會讓他們慢慢認知到,

他們的親友早已不存在事發那一刻了。

 


若是他們相信有來世,
他們就能想像親友已經安全地活在天堂或其他地方。

 

即便他們不相信死後的世界,

他們也能從親友已經脫離受苦這樣的想法中找到安慰。

 

===========

 

作者大衛・凱斯樂會告訴學員(來受訓的治療師),
我來編一個故事,

五年前我在這會議中心被襲擊,現在重遊舊地,感覺好奇特。

我說:「那件事感覺就像昨天才發生,

那時候我好擔心自己的安危,我以為我會死掉」

 

我問大家:「現在我哪個時間點?」
 

他們回:「你在現在」

 

「是的,沒錯,我在現在,回想著五年前的事。

可是如果我現在衝進教室,大吼大叫呢?

『這裡不安全,我五年前在這裡被攻擊過,要注意出入口,

可能會有陌生人闖進來攻擊我們!』」

 

我說得繪聲繪影,顫抖的身體張牙舞爪地揮動著

 

「現在我在哪個時間點?」我又問了一次。

 

他們回:「五年前」


「沒錯,我正在感受五年前今天的感受,這就是創傷後壓力」
 

我對一屋子治療師提出問題:「你們會做些什麼,好讓我冷靜下來?」

有人說做幾次深呼吸,

有人說「說出房間裡五件物品的名稱」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從五年前,回到現在、回到當下,


 

在哀痛中,我們總是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糾纏在一起。

我們必須立足當下,

才能藉由當下獲取「意義」。

這確實能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
允許我們認知到,
去世親友早已不是瀕死時的痛苦狀態了,

他們受的苦已經過去了,

他們的生命全貌,遠比死前那幾天受的苦還要大上許多許多。

 

我想要案主們能夠明白,
他們和過世親友在過了那個可怕的時刻之後,

都還有未來。

 

人們會告訴我,他們的親友現在在天堂裡,和上帝在一起,

或正在看著他們,
或是他們正在學習或幫助其他進入死後的世界的人們。

 

我會告訴那些感覺自己卡在哀慟裡的人,
走出哀慟的方法就是去幫助另外一個哀慟的人。

我不是建議採取什麼激進的行動,

可能只是在網路上給剛喪親的人幾句貼心話,

或是煮一鍋燉菜送去給某個哀慟的家庭,

或是捐點錢給慈善機構。

 

我們的DNA裡,天生就帶著「共同合作以創造更大利益」的編碼

假如你已經處在哀慟中一年,知道最可怕的痛苦是什麼,

那你必然也知道,一句貼心的話語、或一個溫暖的舉動能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要是你能發自內在地將這份溫暖,傳遞給另一個人,

那你會幫助到兩個人—

那個接受到你善意的人,以及你自己。



 

===================

 

 

因為剴剴案,
從此之後,只要剪指甲、看到開水等等,
甚至每天睡前,

我都想到這孩子痛苦的遭遇,而悲從中來。
那些痛苦的畫面,不斷重演。
連看到路上年齡相仿的孩童,
我都別過頭,不忍心去看,怕觸景傷情。


雖然我是基督徒,但經過剴剴這案件,
讓我對基督教很失望,甚至失去信心。(對教會老早就放棄了)
忍不住要問:「上帝你在哪裡?為什麼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甚至覺得「善惡終有報」,只是騙我們這些傻子,

我已經不相信世間還有公平正義。


 

我每晚睡前不斷禱告,
到宮廟祈求,希望剴剴案能還他公道、把壞人都繩之以法,
求眾神明保佑這些苦命的孩子、不再有孩子被虐待。
我寫陳情信給相關部門希望改善制度、捐物資給育幼院,
我知道剴剴不再受苦,已經在天堂與上帝同在,
(或是按照佛教的說法,剴剴已經與佛祖同在)
再也沒有人可以傷害他,剴剴現在很安全。

但,我多希望這件事從未發生?

 


學心理學的學霸朋友聽了,
嘆了一口氣說:「你這就是不接受啊!」
「活在當下的前提是:接受!」

 

 


我知道我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我梳理過,多年前我遭遇過生死關,都沒這樣傷心?
很有可能剴剴案,激發起我當年的創傷情緒,
重現了所有憂傷、無助、憤怒等等情緒。
平時有正念冥想練習,但現在對我也無用。



 

我想起之前我曾看過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相關著作,

我又找出來閱讀,幫助我走出PTSD。

 



《意義的追尋》作者大衛・凱斯樂,
曾與伊莉莎白共同撰寫《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
(這本我非常愛,多年前中文版一上市我就買了,
讓我用不同眼光看待人生,「愛與珍惜當下」改變我的一生)
伊莉莎白提出的哀慟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而作者在多年之後,提出第六階段「意義」。

 

作者領養兩個小男孩,
當時他們已經換過五個寄養家庭,

有過一次領養失敗的紀錄,

其中的大衛在一出生時,身體已經有了藥癮(就是俗稱的「毒寶寶」,請見PS)
作者原本確定愛的力量,可以翻轉他們的生命。
遺憾的是,大衛進入青春期後,嘗試毒品,
進入戒毒中心後,原本戒除毒癮,
不料在21歲生日後,因為女友分手等種種情緒低潮的因素,
他又吸毒,就不幸死亡。
(我看到這段暴哭,這孩子明明已經找到幸福,為何幸福又離他遠去?
如果我是大衛的親友,我也會傷心欲絕!)

 


 

你可以想像,原本「解決哀慟專家」,此時變成一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父親。

起初,作者說他的內在充滿憤怒:對世界、對神、對大衛。

作者想起他跟學生分享過:「哀慟只是這一生的其中一個選項」

 

作者說,

「愛與傷慟」就像一組成套銷售的商品,

如果我不曾認識、愛過大衛,我就能逃過失去他的痛苦,

但這是多大的損失啊!

想明白這件事的那瞬間,我對大衛曾經進入我的生命、與我共處這麼多年光陰這件事,

升起由衷的感激。

 

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寫出他所感受到的諸多意義。

例如「意義是,我為兒子所感受到的愛」
「意義是,當我選擇了勇敢見證他遺留給我的禮物」
「意義是,我為了阻止其他人像大衛一樣地死去而付出的所有努力」。

 


說到意義,我想起推動「強制汽車責任險」立法的柯媽媽,

當年愛子因車禍過世,

她四處奔波請命,經常在總統必經之路前舉牌抗爭,

直到有天,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終於忍不住,找到她一問究竟,

李前總統也經歷過喪子之痛,
被柯媽媽感動,於是幫忙推動立法,

最後終於通過「強制汽車責任險」。

我記得當年這是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你可以上網查事實經過,
一個才小學畢業的慈母,為了替兒子討公道,八年來風雨無阻,

你會鼻酸,非常感動柯媽媽鍥而不捨的大愛。

 

 

這本書不講教條、也不講靈性那套虛無飄渺的字眼,

就是作者親身經歷,及眾多歷經喪親之痛的人的心路歷程,

很像是聽一個朋友緩緩道來,
我心中的悲傷、憂慮、憤怒、無助,

有人懂、有人接住了,

原本沉重的心情輕鬆了,我好像有找回一些力量與希望。
書中還有許多精彩處,以後再分享。

 


我知道網友的年齡層偏年輕,

死亡這議題可能太過沉重,不討好。
不過本文是我寫給自己的生命紀錄,

也就不在乎點閱率。


 


 

PS:

「毒寶寶」:
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持續接觸毒品,產下的孩子就是所謂的毒寶寶。
死亡率是一般小孩的3.9倍,一出生就面臨生存及健康危機。
他們比起一般的孩子,有更高比率患精神疾病、行為異常、被虐待及疏忽的情形。

出院後如果受到不當的照料,就算幸運存活,
未來可能也會步上毒品成癮的這條路,形成惡性循環。

 

我上網查到,在台灣也有不少需要關懷的「毒寶寶」。
愛慈基金會」專門照顧這樣的孩子。
如果想了解更多、或幫助他們,請到官網查詢。

 

======

書名:

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
 

原文書名:

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

作者: 大衛.凱斯樂  ( David Kessler)

出版社:時報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fe25 的頭像
    cafe25

    花。 酒 。 香

    cafe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