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後,終於瞭解為何出版社要將第2本書放在最後才出版!我覺得它沒有第3本精彩。這本書像是第1本《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的延續,其中也約略可見為第3本《靈性的自我開戰》小說中的人物架構預留伏筆。
這本書花很多篇幅在探討《白鯨記》、《薄伽梵歌》,我對這2本書沒有研究,也不喜歡,所以覺得有點無聊。不過,我認同作者說的「重點不在於故事中的人物,而是閱讀這個故事的人」。
就像有人說過,《紅樓夢》是本佛書。我想起大學時代深深為書中的寶黛之戀所著迷;過了中年後聽同事聊,她最喜歡的人是王熙鳳。我原本有些訝異,後來才得知,她婚姻不幸,老公薪水全拿去玩股票,只靠她微薄薪水要養全家----住在一起的公婆、3個小孩,她當然希望自己像個女強人一樣撐起一片天!
很認同這本書中提到的「美國靈性」觀點!本土化,沒有什麼不好,用更貼近現代人的語言來表達,會讓人更容易瞭解。的確,我們上一代的經驗,都未必能原封不動的適用於下一代,更何況是修行這件事。千百年前的東西,中間不知經過幾代,到底是不是「原汁原味」?的確值得懷疑。
書中再批「偶像崇拜」,看得好過癮!其實佛教中早有「依法不依人」的教義,在今天,依然適用,不是嗎?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修行不是用艱澀難懂的經典,而是像手機一樣易懂又好上手操作,眾多神棍、「開悟大師」也沒那麼容易搞神秘,有斂財的機會了!
作者談到「接受」,我想起多年前,我讀《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深深覺得對我而言,「臣服」是全宇宙最難的功課。如今再看到作者一再強調:發生在我生命中的一切,我都欣然接受。
我想,我理解他在說什麼。我想,開悟應該就是那樣吧!不是頭頂放光,而是坦然面對人生。
就像市面上的心靈書籍我看了大部分,也覺得就不脫那個範圍,有創見的書不多。就像作者在每本書中一再提醒「自己思考」,我看了他幾本書後,回過頭再去看年輕時看過的《金剛經說什麼》等佛教書籍及老莊思想,感觸很深。年輕時看不懂,現在有了人生閱歷,點滴在心頭。
書中有章「沒有來世」,摘自馬克吐溫的《神秘的異鄉人》,我看了心一怔:跟《金剛經》說的如同一轍啊!
前陣子聽到一個消息,「賽斯思想」今天在臺灣流行的程度遠勝於美國。我覺得這不是個好消息!從另一個角度看,表示臺灣社會的現實生活令人失望,民眾才需要往「心靈」層面尋求慰藉。
君不見,自從這幾年臺灣經濟變差後,命理界生意卻是逆勢上揚,大為好轉?在這點,我同意《失控的正面思考》的觀點,因為我們對現實生活的無能為力,所以只好寄託在超現實上。
作者也挑明了講:因為在尋求開悟的路上,難免會孤獨,所以我們尋求團體。我回想一下,真的耶!我身邊那種參加一個又一個靈修課程、家中擺放無數靈修商品的人,確實在生活中沒有可以談心、價值觀相近的朋友。我會覺得這就是「靈性shopping」,如果他沒有思考自己要什麼,就會像買名牌包一樣,一直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