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這本新書,可說是「正向心理學」的入門書。

 

作者將人分為4種,除了「理想型」之外,其他就是「拼命三郎」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我認為,台灣人多半屬於「拼命三郎」型,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成「考上好學校、找好工作,有了這些,然後你就會快樂。」

 

 

果真如此,這樣真能快樂嗎?

 

 

 

我不知道你覺得怎樣,但是以我自身的體會,即使我個人的「慾望清單」一個個實現,但在夜裡,我還是會不停問著自己:「你喜歡這樣的日子嗎?你真要這樣過一生?」

 

 

 

作者很年輕,才36歲,所以書中所舉的實例並不多,多著墨在「價值觀的改變」。有興趣深入的人,我建議你再看「正向心理學」大師馬丁˙賽利格曼的《真實的快樂》(遠流出版社),會有更多的體會。

 

 

 

作者說,快樂的秘訣是在「樂在其中」,事情的「過程」>「結果」。雖然我十分同意,但我覺得,真正要實踐起來,還是有其困難。

 

 

 

為什麼?因為台灣社會的功利導向,讓我們只看「成功」,很少去欣賞「所謂的失敗者」:請問,如果李安、魏德勝導演後來並沒有出名,你覺得這社會依然會給他們肯定嗎?

 

 

 

所以我認為,在台灣想要「更快樂」,首先要丟開的是「面子」之類的「社會壓力」,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fe25 的頭像
    cafe25

    花。 酒 。 香

    cafe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