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朋友一邀,我就跟著報名參加 ICSA 2018 Chefs' Summit 主廚高峰會。原定12點開始,結果拖到12點35分才開始,加上致詞、對談,開始介紹第一道料理,已是1:15!
第一道 金門島之香味 Flavor of Kinmem Island
這是祥雲龍吟,料理長Ryohei Hieda的表演菜。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祥雲龍吟,上網一查才知道是台灣首家米其林三星日本料理!
用金門牛、石蚵一起做成的丸子,
湯很清,但喝起來有點酸,還有一股熟悉的怪味?
經過主廚解說,原來那個味道是酒糟
心得:
如果不加酒糟,也許湯品會更清、更完美?
我第一次知道金門牛是吃金門高粱長大的!
不知道肉質如何?也許可以推廣成名,像「松阪牛」一樣!
主廚提到,這次昆布是金門試驗所提供,
而且牛肉跟石蚵放在一起,感覺就好營養!
我很感動,這樣知名的餐廳願意採用台灣食材,還用心研發新菜色。
台灣的農漁特產其實很優質,只是欠推廣。
=======
第2道是 娘惹小金杯 Kueh Pie Tee / Rose Kueh
sambal是一種東南亞的家常甜辣醬,每個媽媽都會作,而且各家的口味都不同
Jimmy Lin 主廚研發的sambal醬,薑味濃,我很喜歡
他把sambal醬擠入蜂窩餅中
(Rose Kueh蜂窩餅,當場吃餅身熱呼呼,很薄脆的,上網一查,原來是當地人喜歡的小零嘴)
心得:
我一向認為醬汁是餐點的靈魂
我本來就喜歡吃辣,加上有薑,
啊~這種萬能醬,不管沾什麼都好吃啦!
=======
第3道 混血塔塔 Tart of Mixed Culture
Yusuke Takada主廚用小塔皮代表日本,上面放許多食材,代表亞洲大融合。
我只吃得出:有鯖魚及味噌打製而成的濃濃慕斯,還有白蘿蔔絲。
最上面的蛋白霜,加了吉利丁,吃起來很像輕飄飄的白雲,我喜歡!
心得:
這道雖創新,卻保留日本料理的「清」
我覺得在「傳統」與「新」之間平衡得很好!
========
第4道 義國風情 Fresh Wild Girolle Mushroom Mascarpone Risotto
這家是BVLGARI開在東京的餐廳(你沒看過,就是那個精品BVLGARI 寶格麗)
Luca Fantin主廚,用起司(只取湯汁)、松子奶做成的義大利燉飯
(現場翻譯成杏仁,但身旁友人說翻錯了,應該是松子)
吃起來有點像台灣的白粥,濃濃的。
旁邊配菜的日本野菇,白色的略烤過,黑色的像是醬菜,很下飯
心得:
這種「無料」的燉飯,要是在台灣推出,一定會被罵死!
(台灣人喜歡澎湃、料多,感覺有賺到)
不過,日本人本來就追求比較「清、雅」的口感
果然研發菜色,要依市場而定啊!
=======
第5道 東京紅寶石 Raspberries’ Splash
這家是BVLGARI開在東京的甜點店
上層是巧克力,中間是慕斯、覆盆子(現場翻譯說是梅子),還有金箔(當場看是銀色,但相機拍出是金色)
Fabrizio Fiorani 主廚還特地示範他用噴槍畫出的技巧,感覺好科技!
心得:
果然很有義大利的簡約設計風!
不像法式甜點那樣講究華麗,卻依然有層次感的美味!
我有注意那個巧克力片,很薄,卻不融手、不容易破
=====
第6道 極致黑與白 Black Sesame Mung Bean in Mochi Thai Ginger Tea
本來有冰淇淋啦(見上圖)~因為現場準備不足,就只有白的這部份
外皮是QQ的麻糬
用黃色的綠豆仁,加上味噌當內餡,
附上微辣的泰國薑茶
Saki Hoshino 主廚說,因為她喜歡在甜點中,加一點鹹味
心得:
我覺得味噌太重了,少一點會更好
我必須承認,看Saki Hoshino 主廚製作時,覺得沒啥技巧
可是吃起來卻是驚喜滿滿:
麻糬是熟悉的台灣味、我又喜歡辣辣的薑茶,
光憑「情感因素」,就拉高不少分數
你發現了嗎?其實「飲食」中那個「熟悉的fu」,佔了喜好與否很大的因素
======
對主辦單位失望,座位又小又擠
只在中場休息時,提供咖啡機沖泡的膠囊咖啡,耗時又只有2台。
萬豪是知名的國際連鎖五星級飯店,
就算多準備幾桶咖啡、熱茶,應該不是難事吧?
餐飲界盛事,又是2500元的報名費,連茶水提供都這樣小氣、不便,實在是說不過去。
========
我對烹飪一竅不通,對甜點只是幼幼班程度,
這篇說不是上評論,只能說是個貪吃鬼兼門外漢的心得,如果食材部分紀錄有誤,請見諒。
這些都是亞洲新崛起的年輕主廚
我發現他們的創意很新,重視擺盤、味覺衝突(我覺得是衝突造成驚喜),
也許這就是米其林眼中的亮點?
不可否認,米其林是用老外味覺,評斷亞洲的餐點,光憑這點,是不是公允?
當然,也可能是這些主廚,都穿梭於歐美、亞洲各地
早就融合了各地風味的元素
心中看了很感嘆:
各地的年輕人,都使出渾身解數,爭相向世界各國推廣自家的飲食文化,
(就像我因為喜歡這幾道菜,上網查資料,更進一步了解各國的飲食,對這些國家而言,就又多了一次成功的外交)
台灣的餐飲工作者,好像過於把焦點放在「內銷」,而非「外銷」?
更不要說,我吃過不少甜點是「掛羊頭賣狗肉」,
明明是「卡士達」,騙人說是「慕斯」
很期許台灣的餐飲工作者,能多看看世界,研發新菜色
對我而言,開了眼界:原來美食可以這樣作!
(雖然每道都只有一點點,跟ritz餅乾一樣大,吃巧而非吃飽)
可以思考台灣市場的接受度,
有機會動腦,也是有益身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