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有機會到國外走走,當年還沒有打工度假這名詞,嗯,應該說,那年頭學生簽證不能打工。不過,我還是認同作者,要到世界看看,增廣見聞。
作者講到要培養自己的專業,
他認為可以隨身攜帶的技能之一,就是「語言恩惠」
「在沒有別的專長時,可以不限制只能做法定最低薪資的勞力工作」
這我同意,但是有難度。
以我自己為例,我走了這麼多國家,也在台灣的NGO工作過,
我不得不說,作者舉的例子是有點樂觀(也許因為他在國外NGO?)
我在台灣聽到的反應是:
「你回來後,有比較好找工作嗎?錢賺得有比較多嗎?」
我比較訝異的是,沒想到現在的年輕人要出去闖盪,也會聽到類似的話,
所以.....代表這二、三十年來,台灣社會並沒有多大進步?觀念也沒有比較開通?
開了眼界,知道世界之大,不侷限於某種角度,更有自信,學習老外的思考模式
是我出國的最大收穫。
雖然台灣社會並不是這樣認為,那....也只能隨他去了(聳肩~)
反正日子是自己在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