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
導演 Elia Kazan
編劇 Tennessee Williams (screen play), Oscar Saul (adaptation)
主演 馬龍白蘭度、費雯麗
一直不敢看這部片,是聽說它很沈重,
看完之後覺得,本片是在講「失去」,
不管是生離死別,或生命中的其他部分(青春、財富、健康......)
這是田納西威廉斯的作品
網路上有一堆關於本片的心理分析,非常精彩又深入。
我就不重複了,
我些年來,我倒是認識一些朋友,她們因為親人過世,或失戀,
走不出來,開始有些異常行為,
有人就像女主角一樣,
藉著賣弄風騷找男人,
也許想藉著戀愛,填補心中的那個空虛,永遠的黑洞。
我覺得自己好像米奇,
對她們的遭遇感到同情,但不認同她的行為
也很無奈,不知自己能怎樣幫助她們
白蘭琪最後的一句台詞,
「無論你們是誰,我一直都依靠陌生人的好心而活。
(Whoever you are,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這句話聽起來格外諷刺,
讓我想起,面對遭遇困難的人,
所有的心理專家都要我們「陪伴」、「同理」,
可是,在現實社會中,有做到的又有幾人?
雖然結局的安排讓人很難過,
可是妹妹史黛拉決定離開脾氣暴躁的老公,
我覺得也是一個充滿希望,正向的決定,
表示史黛拉「覺醒」、「想改變」
原本以為費雯麗只能演文藝愛情片的「白富美」,
沒想到她演活了家道中落的遲暮美人,
內心戲演得很飽滿,(據說她入戲太深,走不出來)
讓觀眾一起進入她的世界,
對她只有心疼,不忍指責。
馬龍白蘭度因為本片,讓大家看見了「方法演技」的魅力,
從此成了「方法演技」的祖師爺。
相關閱讀
馬龍白蘭度、蘇菲亞羅蘭兩大巨星攜手——《香港女伯爵》 (1967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