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很多本關於創傷對生理造成影響的書,
但這本書出乎我意料之外,
因為書中描述的反應,
令我回想過學生時代的某些同學,
「看起來髒孩子、笨孩子、或有點怪怪的孩子」的刻板印象,
其實是他們受到童年創傷?
難怪專家沉重的指出,
某些慈善團體辦課後輔導,想幫助弱勢兒童,
這用意很好,但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沒有去解決背後的問題:「這孩子的家庭發生什麼事?」
從兩方面來說,
這本書著重在我們怎樣幫助有創傷的人,
但如果要自己有過創傷,想自助,
我覺得這本書的幫助不大、提出的解決方法有限。
本書作者是歐普拉與布魯斯•D•培理博士(醫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生、神經學家),
藉著對談,
理解心理壓力或早年創傷會引起大腦怎樣的反應,
有助於看清過去發生的事如何塑造出我們現在的模樣與行為,
讓我們所做出那些選擇及行為。
例如:童年沒有得到家庭溫暖的女人,
老是愛上對她不好的人,因為那是她熟悉的「舒適圈」
培理醫生提到如何幫助受過創傷的人(包括自己)?
你也許沒前去看貴貴的心理醫生,
但「陪伴」,跟好友講電話訴苦,
就是最好的方式。
另外,散步、舞蹈、按摩都有助於調節。
歐普拉提到她拜訪紐西蘭毛利人,
當地長老告訴她:「我們」都是療癒師,
這邊的「我們」不是你我,而是「集合體」
(PS:我覺得是社會、團體,集合眾人之力)。
當地的部落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歐普拉回想小時候,是「教會」讓她有「情感連結」,
大家一起熬過去。
培理醫生提到有過創傷的人,身體會有記憶,
他們作過研究,
成年後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比較大。
(PS:不是一定會得糖尿病啦!目前他們只對這項病情有研究)
我想到我跟幾個學霸朋友,
我們已經年過中年,但身體都有些慢性病,
想來可能跟家庭創傷有關。
我很訝異的是,歐普拉說她從小在家庭受到不當對待,
所以她會下意識討好別人,不懂拒絕。
直到後來她發現了,才改變。
除了她愛閱讀、愛思考,給她動力之外,
後來她作任何事前,
會先問自己:「我作這件事的意圖是什麼?」
這給我很大的鼓勵,
歐普拉可以改變自己,
我也可以!
我最喜歡培理醫生說的,
復原力不是像彈力球一樣。
也不是小孩子的復原力就比較好。
復原力不是恢復原狀。
所有經驗無論好壞,
都會讓我們發生改變,因為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
時時在改變。
你想像衣架,當你有東西掉進水溝中,
你可以彎曲衣架去取物,
但就算是手最巧的人,也無法把衣架恢復原狀,
被折過的地方會比較容易斷,
如果在同一位置一次次彎折衣架又拉直,
那衣架遲早會斷!
我聽到培理醫生衣架的比喻,
恍然大悟!所以每次我都建議備受虐(即使是精神受虐)的一方,
快搬離毒性家庭!溜之大吉!
因為再住下去,遲早被逼瘋!
我受傷之後,也是身邊一群人要我努力「恢復原狀」,
但只有美國方面的書籍(不管專家、當事人)、還有學心理的學霸朋友,
跟我說過:「本來就不可能恢復原狀!你不要給自己壓力!」
可見台灣這方面的資訊還是很落後!
另一點,本書中也一直談到現代人際關係淺薄(都是網路交際),
影響到復原力、同理心,
最近我讀的多本美國翻譯書中,
(如:《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
一直強調這觀點,「面對面、眼神接觸,才是真正的人際交流」
我非常、非常、非常的訝異,
美國已經預見這個危機,
藉由各方面專家,不斷大聲疾呼!
難怪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
由於童年的陰影,歐普拉特別關懷兒童,
促成柯林頓總統任內通過保護兒童法案,
這份法案被暱稱為「歐普拉法案」。
真希望台灣也快通過保護兒童的法案!
請大家寫email給你選區的立委,督促他支持修法!
最近男童剴剴虐死案受到全台關注,
我想起書中提到一個例子,
有個男孩傑西,從小在受虐家庭長大,也是換過多個寄養家庭。
還被打到昏迷,送急診,
幸好被搶救回來!
他如今在老人社區工作,
老人家個性成熟、生活步調緩慢,
大家喜歡他,也依賴他。
傑西喜歡緩慢的步調,他反而不喜歡跟年輕人、小孩在一起,
因為如果聽到尖銳的聲音、快速動作,
會讓他回想起以前受虐的經驗。
請你自己去看書中詳述,好令人心疼!
當你幫助別人時,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你自己」。
書中培理醫生最後提到:
如果沒有經歷過真實人生磨難,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如果沒有熬過去,就無法發展出「創傷後智慧」。
我想起好多次,
朋友,甚至剛見面的人跟我說:
「聽你說話,好安心,本來很緊張都變成好放鬆!」
「你好會說話,你人緣一定很好!」
我笑笑,心中卻湧出一股酸酸的感覺,甚至想掉眼淚:
「你知道我從小到大,一直到現在,
不管怎麼作,爸媽都不滿意、都會罵我嗎?」
「創傷後智慧」的當事人熬過去之後,藉著社交連結,
會幫助別人建立復原力,給予創傷後療癒。
別人從你身上看到希望,
最後,整個社群都有希望,
知道最後一定熬得過去。
這段話好美,不是嗎?
=======================
書名:
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原文書名:
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作者: 歐普拉.溫弗蕾, 布魯斯•D•培理
出版社:悅知文化